以前,大家觉得微商很low,可一场突来的疫情,让医美人开始「跨年自救」。在线面诊+全民微商,成为了2020年初春的别样风景。
三甲医院的整形医生摇身一变成了「网络主播」,机构里的医美人开始在微信分身出了第二角色KOC,就连平常神秘的机构老板都走下了神坛,与消费者尝试近距离接触。
几千的微信好友转换成私域流量,在全员出动、高阶玩法的加持下,医美人开始了「微信下海」的淘金路。
最近,在一篇《看不起做微商的 2020都活成了微商》的文章中,作者提到有家机构疫情期间搞线上诊断,几分钟收了十几万,无独有偶,有媒体采访某机构工作人员时,对方也表示在疫情期间发动全员微商城带货,入账可观。
微商,橄榄枝非你莫属?
疫情之前,虽然流量焦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除了些自称是医美人的面膜商,却鲜有真正的行内人依靠微信生态做营销。
当然,也不是全然没有行动,大家还是会每天在公众号发上几条无关痛痒的文章,然后在院里的要求下刷活动、案例,再全员复制、粘贴、发送。
效果怎么样呢?张震岳那首《差不多先生》应该是最应景的。
医美需要线下体验且普遍客单价较高...
微信的精细化运营是一个大工程...
微商总是有些拉低档次的感觉...
但当全民宅家成为事实的时候,一切原则和困难又都不再是问题,进而最简单便捷的变现方式被捡起,于是,微商自然成了众多瑰宝中的璞玉,被一眼相中。
流量的囊中羞涩
微商能够在疫情期间成为翻身农奴的「代表」,除了受众端行为习惯的改变,还有一个原因不能被忽视,那就是:这些年大家追着流量跑太...累...了...
从耗尽医美人青春的百度竞价1.0时代,到内容电商与垂直社区,再到最近的短视频大战,我们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一直追着流量跑,但越往后越囊中羞涩。
原则上讲,平台的多寡应该与流量的获取价格和难易度成反比,即平台越多流量的获取价格应该越低,获取难度也应该越低,为何会出现倒挂的现象?
在此要特别感谢罗胖,贡献了互联网下半场的终极概念——国民总时间。
简单点说,就是每个人不管是追剧、刷视频还是看微博,大家的日均上网时间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当然,疫情的乱入暂时拉长了最近大家在互联网上的停留时长。但不管时间长短,所有的流量获取端都是在一个水池子里舀水。
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水自然就变成了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自2010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长率已经明显放缓,虽然作为医美主要消费群体的Z世代(95后+00后)占到了互联网总用户的3成,但也架不住舀水的人越来越多。
流量的增速永远跟不上获取者的增速,而前期的红利也永远会被先入局者疯狂收割,线下渠道合作直奔80%佣金临界点,微博10万粉能看到推文的只有三五万,高成本、低持续、限流...
当我们都在同一时间争抢着同一批用户的时候,没有点独门绝技怕是难以hold住投产比。
没有谁比医美更适合「微商」
有人说,2020年最火的黑话是——私域流量都是微商们玩剩下的。
没有贬低的意味,但一场疫情确实给医美人提供了新的获客思路。微信目前的单人日均使用时长已高达90分钟,按照移动互联网平均使用时长口径计算,人们每天有37%的时间花在了微信上,而其他头部平台多在10%徘徊。
粗略数一下,疫情期间361、林清轩、星期六集团都在尝试微商化,而在众多玩家中,没有哪个行业比医美更适合「微商」。
相较于线下传统行业,医美有成熟的服务体系。机构本身的服务人员+咨询师,几乎可以实现线上24小时机动互动。
相较于线上传统电商,医美又有线下实体店支撑。基于社交电商属性可以更好的沉淀目标消费者。
公号+个人号+朋友圈、直播+微信号+朋友圈、直播+微信号+微信群、公众号+小程序+群...受众的年轻化特点让医美在利用微信生态产品中更易变现。
在9012年的当下,「微商」早已不再是只会在朋友圈贩卖梦想与欲望的小微商家,而是可以依靠微信生态形成新流量组合拳的「开局人」。
毕竟,当孙来春看到2月统计全国门店业绩武汉门店名列第二时,还以为是统计出错的他,却发现竟是100多位门店导购利用小程序在线上做到的业绩。
而在一年前启动了百货到家,手握天虹App、天虹小程序、基于企业微信和微信生态的百货数字化解决方案等一整套数字化工具的天虹商场,在疫情期间依靠数字化会员交出了不错的成绩。
相比于其他行业,医美的「微商」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医美人因为这场疫情意识到,传播微商化已经成为了一个触及消费者的重要维度。
同时,全民微商也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传播的本质是信任(shā)链接(shú)。